2017年8月3日,青海省玉树州曲麻莱县的达哈煤矿,多处不规范的开采面,对植被造成巨大破坏。
位于青海省南部、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,是长江、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。它是中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,也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、生态最敏感的地区。
2017年8月2日,新京报记者从青海省格尔木市出发,来到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正中部的青藏公路乌丽段,再驱车向东,循着长江正源的沱沱河、通天河一路探寻。这里海拔高于4500米,地广人稀。土壤泛红,矮小的绿色植被紧贴着地皮蔓延,勉强铺满波状起伏的沟谷。
据国家环保部公告,中央第七环境保护督察组于8月8日至9月8日进驻青海省,开展环境保护督察。重点督察青海省党委、政府贯彻落实国家环境保护决策部署、解决突出环境问题、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情况。
然而,记者在此次走访中发现,虽然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的矿点都已被叫停,但开矿造成的山体沟谷仍旧大量裸露,采坑没有得到修复,正在形成的污染继续威胁着长江源头。
盗矿点仍未生态修复
8月2日13时许,记者驱车从青藏公路乌丽段下了公路,进入一条砂石路矿道,行驶不远,在路边20米处看到一块刻有“三江源国家自然保护区”字样的石碑。往东不到一公里,一块蓝牌写着“三公里处有煤销售”,下面是联系电话,箭头指向前方。
这里有一处扎苏煤矿,属于盗采点。2013年8月12日,中国国土资源报报道了这处煤矿被当地政府部门联合执法的消息。
随行地质专家告诉记者,这里的煤层厚度小,原煤质量不高,属于零星分散的鸡窝矿,急功近利的盗矿者根本不会按照露天采矿法,把矿岩划分成一定厚度的分层、自上而下逐层进行剥离和采矿,而是顺着露头的矿脉挖完一处换一处。野蛮开采,使当地高寒生态系统遭到破坏,修复成本非常高。
山谷深处,还有两三个长二三百米、宽几十米的洗煤池。
由于采煤方法不合理,导致原煤的岩石块等外在灰分增加、出售价格降低,需要用大量清水进行洗选分级,因此留下了大量的洗选废水。记者在现场看到,洗煤池直接由沟渠连接通向谷外,沟渠里有水流痕迹。
据治多县国土局工作人员透露,扎苏煤矿封停四五年,因为没有专项资金至今没有进行任何生态修复。《青海省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图》显示,扎苏煤矿正处于三江源保护区核心区。
类似非法盗采后没有及时生态修复的矿点,还有附近的尼雅西铁矿。
它紧邻雅西措北岸,处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。雅西措是长江上游沱沱河形成的第一个湖泊,有藏羚羊、野牦牛、黑颈鹤在此生活。
在尼雅西铁矿,记者看到,人工选矿机被废弃一边,铁矿开采形成的矸石山、矿渣山已有几处明显裂缝,存在滑坡隐患。
土壤污染待治理
8月5日,青海省玉树州治多县国土局原局长阿尕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,2012年,治多县接到群众举报,称有牧民和外来盗矿者勾结,在雅西措和扎苏进行掠夺性开采。
但是,治多县与乌丽之间的土路常被暴风雪阻断、交通不便;非法盗采矿点被不断倒手转卖;加之县里只有15万元以下的行政处罚权而没有执法权,因此直到2013年底,尼雅西铁矿才彻底停止盗采,扎苏煤矿直到2014年初才被彻底封停。